加大管网投资力度,补历史旧账 管网建设是整个污水处理收集工程的重中之重。与污水处理厂相比,管网建设的投资单价高、资金沉淀性更强,且投资责任全部由地方政府承担,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在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大都选择先上马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如果后期管网建设不能跟上,污水处理厂也就成了“面子工程”和“晒太阳工程”。过去两年里,污水处理厂建设增长迅速,管网建设却远没有跟上这一发展速度,“旧账未清、新账不断”的局面已经形成。管网投资滞后导致大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闲置,实际污水处理量与设计处理能力差距较大,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效益难以实现。加大管网建设投资能够在拉动经济的同时盘活已有污水处理设施使之发挥作用,提高设施使用效率,这充分体现了4万亿投资的特征要求,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投资重点。 根据“十一五”规划,管网投资需求远高于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需求,原有、在建和新增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投资需求达到2000多亿元。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管网建设滞后情况较为严重,较多城市存在污水处理率较接近规划目标值而污水处理厂负荷率却较低的情况,管网欠账多;中西部地区新建管网投资压力较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零起点城市比例较高。此外,从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情况来看,市辖区人均GDP为2.3万~4万元的城市管网建设资金需求比较突出,这些城市大多留有较严重的管网历史欠账,同时污水处理厂新建配套管网量也较大,承受着双重的建设压力。特大及以上城市多面临管网配套滞后的局面,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起步晚,既没有污水处理厂,也缺少管网,普遍需要较多的管网建设资金。4万亿投资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倾斜。 强调建设力度与速度,推动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化发展 任何污水处理过程都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泥。污泥通常富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得不到有效处理处置就成为新的污染源,这使得污水处理带来的环境效益大幅降低。随着污水处理量的激增使得污泥产生量增长显著,据统计,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的污水处理能力已经近8000万吨/日,由此估算我国每天产生含水量80%的湿污泥6万吨。受认识、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地方单纯追求较高的污水处理率,污泥处理处置单元较为简化甚至没有考虑,产生的污泥去向不明,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根据“十一五”规划,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投资需求为473亿元。与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相比,需求量要小很多,但投资的意义重大。一方面,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缺失使得污水处理过程不完整,不仅环境效益没有最终实现,且易产生二次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污泥处理处置具有产业化的潜力,能够通过相关技术的开发、给予配套政策,推动污泥的资源化,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加大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力度与速度,能够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污泥处理处置领域以其“投资少、意义大”的特点,与4万亿投资的目的相吻合。 着手小城镇、农村地区设施建设,维护环境公平 当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重点仍在城市,“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县城的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行了规划,但目标处理率与城市地区相去甚远。据统计,目前全国仍有194个设市城市和80%的县城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县城污水处理率仅为22.6%,其中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只有17.6%。而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处于“计划外”状态,长久以来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近乎空白,这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提高和生活环境改善。我们建议将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促进城乡间的环境公平。 4万亿投资中两大投资方向均与小城镇、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关: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小城镇、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标的双重性更加凸显了其作为投资重点的地位。与城市集中处理模式不同,小城镇、农村的水污染处理在技术、设备及建设、运营模式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分散处理模式更符合小城镇、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现状。目前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在小城镇、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领域的引导作用,逐步建立、完善分散处理相关的产业链,能够在解决农村地区水污染问题的同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多角度、多层面实现4万亿投资的目标。 加大管网投资力度,补历史旧账 管网建设是整个污水处理收集工程的重中之重。与污水处理厂相比,管网建设的投资单价高、资金沉淀性更强,且投资责任全部由地方政府承担,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在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大都选择先上马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如果后期管网建设不能跟上,污水处理厂也就成了“面子工程”和“晒太阳工程”。过去两年里,污水处理厂建设增长迅速,管网建设却远没有跟上这一发展速度,“旧账未清、新账不断”的局面已经形成。管网投资滞后导致大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闲置,实际污水处理量与设计处理能力差距较大,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效益难以实现。加大管网建设投资能够在拉动经济的同时盘活已有污水处理设施使之发挥作用,提高设施使用效率,这充分体现了4万亿投资的特征要求,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投资重点。 根据“十一五”规划,管网投资需求远高于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需求,原有、在建和新增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投资需求达到2000多亿元。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管网建设滞后情况较为严重,较多城市存在污水处理率较接近规划目标值而污水处理厂负荷率却较低的情况,管网欠账多;中西部地区新建管网投资压力较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零起点城市比例较高。此外,从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情况来看,市辖区人均GDP为2.3万~4万元的城市管网建设资金需求比较突出,这些城市大多留有较严重的管网历史欠账,同时污水处理厂新建配套管网量也较大,承受着双重的建设压力。特大及以上城市多面临管网配套滞后的局面,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起步晚,既没有污水处理厂,也缺少管网,普遍需要较多的管网建设资金。4万亿投资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倾斜。 强调建设力度与速度,推动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化发展 任何污水处理过程都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泥。污泥通常富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得不到有效处理处置就成为新的污染源,这使得污水处理带来的环境效益大幅降低。随着污水处理量的激增使得污泥产生量增长显著,据统计,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的污水处理能力已经近8000万吨/日,由此估算我国每天产生含水量80%的湿污泥6万吨。受认识、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地方单纯追求较高的污水处理率,污泥处理处置单元较为简化甚至没有考虑,产生的污泥去向不明,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根据“十一五”规划,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投资需求为473亿元。与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相比,需求量要小很多,但投资的意义重大。一方面,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缺失使得污水处理过程不完整,不仅环境效益没有最终实现,且易产生二次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污泥处理处置具有产业化的潜力,能够通过相关技术的开发、给予配套政策,推动污泥的资源化,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加大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力度与速度,能够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污泥处理处置领域以其“投资少、意义大”的特点,与4万亿投资的目的相吻合。着手小城镇、农村地区设施建设,维护环境公平当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重点仍在城市,“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县城的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行了规划,但目标处理率与城市地区相去甚远。据统计,目前全国仍有194个设市城市和80%的县城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县城污水处理率仅为22.6%,其中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只有17.6%。而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处于“计划外”状态,长久以来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近乎空白,这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提高和生活环境改善。我们建议将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促进城乡间的环境公平。 4万亿投资中两大投资方向均与小城镇、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关: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小城镇、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标的双重性更加凸显了其作为投资重点的地位。与城市集中处理模式不同,小城镇、农村的水污染处理在技术、设备及建设、运营模式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分散处理模式更符合小城镇、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现状。目前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在小城镇、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领域的引导作用,逐步建立、完善分散处理相关的产业链,能够在解决农村地区水污染问题的同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多角度、多层面实现4万亿投资的目标。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增强4万亿投资的拉动效应 现阶段我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现状决定了投资需求较大与投资资金不足的矛盾仍将继续存在,污水处理行业急需大规模、低成本资金的注入。地区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现状差异较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份仍有较大的建设资金需求。这些地区通常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对资金使用成本的可承受能力较差,急需低成本的长期资金。此外,目前仍处在规划阶段的污水处理厂中两万吨以下规模的约占1/3,这类污水处理设施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平均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更需要低成本的资金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财政资金的低成本符合污水处理行业的需求,但政府财政资金在污水处理领域的投入总量有限,而如何以财政资金为引子,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是解决污水处理领域投资资金不足的重要课题。此外,我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需要较长期、稳定投入,建设资金的可持续供给问题值得关注。 要实现4万亿投资的资金带动效益,我们建议从3个方面着手: 一是通过中央投资带动地方政府资金投入。这是我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的传统做法,也是最为有效的做法之一,中央财政的直接投入对地方财政的激发作用不容小觑。此外,随着中央政府对“地方债”政策的不断松动,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以中央投资带动地方政府投入模式的效应将被进一步放大。 二是通过政府资金带动银行信贷投资。尽管目前污水处理行业已经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但银行贷款仍是行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中央政府对环境目标责任制的重视、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大大增强了各大银行对污水行业的投资热情和信心,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在污水处理领域的投资,能够实现污水处理行业和银行发展的双赢。 三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包括市场化污水处理行业企业及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在众多的资金募集方式中,产业基金正是一种集合投资的方式,已经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长期、稳定、低成本及规模较大的资金。以部分中央财政资金为种子,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共同组建带有政策性的污水处理设施领域产业基金,为解决污水处理行业的资金需求提供了新的思路,而这一轮的中央政府财政直接投资为污水处理领域产业基金的建立提供了契机。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通过差异化的投资收益分配方式,即政府投资收益低于基金平均收益、社会资本投资收益高于基金平均收益的方式,可确保在为污水处理行业提供大量低成本资金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资本投资的收益水平,实现可持续的资金供给。 总之,科学安排资金、合理利用资金是顺利实现4万亿投资目标的前提,也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从资金性质来看,4万亿投资是临时性的,健全的管理机制的缺失并不利于资金的有效与公平使用,加强监督和管理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挑战之一。从污水处理行业来讲,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意味着资金投入机制要与污水处理项目模式进行有效衔接,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4万亿投资计划给污水处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期待着这一轮的集中投资能够有效解决行业内面临的主要问题,真正实现4万亿投资对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